設計、裝裱、點睛……經過一道道精雕細琢的工序后,曾一度黯淡在時光中的竹編彩燈,在一雙雙稚嫩的小手里,重又煥發新的光彩。7月15日,“2022年彩虹少年藝術成長營”在位于浙江寧波的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開營,一批來自寧波周邊鄉村學校的孩子們,在沉浸式的公益“非遺美育課堂”里,開啟了一場暑期“藝術之旅”。
在這個“雙減”后的首個暑假里,藝術類夏令營成為不少孩子的假期“打開方式”。但由于師資不足、地處偏遠等原因,對于部分鄉村困境兒童而言,一堂美育課卻是“一課難求”。
為點亮“鄉村娃”的藝術夢,華茂·彩虹計劃“2022年彩虹少年藝術成長營”聚焦鄉村兒童的美育發展,開設了竹編龍燈制作、版畫工坊、舊衣改造秀、舞龍工坊等公益美育課程,邀請200余名寧波鄉村困境兒童走進藝術課堂,助力做好“雙減”下的鄉村美育“加法”。開營后的首日課堂上,寧波非物質文化遺產彩燈扎制傳承人錢元康為孩子們講解彩燈的“前世今生”,同時親身演示如何用細細竹篾編織出象征祥瑞的“中國龍”燈。隨著幾根細長的篾條在匠人的指間纏繞、飛舞,不一會兒一個竹編燈籠便初具雛形。
“拜師學藝”后,孩子們也迫不及待地給竹燈穿上了“衣裳”,先將粘劑貼在骨架表面,再將剪裁過的彩布輕附其上,最后用珠片、花紙等裝飾物精心點綴,紙上的“設計圖“搖身一變成了立體的璀璨花燈。
“這是我第一次做彩燈,以前只在古裝劇中看到過五彩斑斕的燈籠。通過動手體驗,我切身感受到了中國傳統工藝的精妙絕倫,以及非遺文化的‘工匠精神’,此行收獲滿滿!10歲的小營員朱姿璇舉起自己做好的“小龍燈”興奮地說道。
一直以來,鄉村始終是美育發展的“薄弱地帶”。尤其在當前“雙減”背景下,散布在山間、田疇、溪邊的鄉村美育種子亟待拔節生長。
負責帶隊的余姚市合益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負責人劉智湛坦言:“‘雙減’政策落地后,校外培訓機構逐步退出,孩子們的暑期有了更多時間。但很多留守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,假期往往容易沉迷手機游戲。公益美育夏令營不僅讓鄉村孩子也‘解鎖’藝術技能,同時也讓他們在‘雙減’之下擁有了好‘趣’處!
為助力培植豐沃的鄉村美育土壤,此次活動還聚合海曙區橫街鎮政府、北侖區慈善總會、象山縣慈善總會等多方公益力量,邀請了一批文化、藝術、媒體人士加入送教隊伍。作為“助教”之一,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滴水行動志愿者團隊隊長丁筠茗:“今年是團隊‘愛心接力’的第十年,希望能幫助提升鄉村孩子的藝術感知力,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,在心中種下‘美的種子’!
“在社會各界合力打造的‘公益共同體’助力下,彩虹夏令營已堅守至第十屆。在這10年里,我們打造了開放式、流動性的美育課程,共有近2000名鄉村孩子打開暑期藝術大門!比A茂集團社會責任部部長林薇薇表示,“今后我們將繼續做好夏令營的‘美育文章’,讓夏令營成為鄉村孩子暑期的藝術成長營,讓‘雙減’背景下的鄉村美育更有內涵、更有溫度!
為了立體式展現鄉村美育生命力,主辦方還將舉行夏令營閉營星光音樂會,寧波周邊鄉村兒童將在湖畔“露營派對”中,與貴州黔東南州、香港等地的小朋友“云端”互動合唱;同時,此次夏令營中孩子們所做的手工、繪畫、裝置等作品也將在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內單獨展出,以期讓更多人關注鄉村困境兒童的美育啟蒙需求與藝術“高光時刻”。
據悉,2022年彩虹少年藝術成長營系“華茂·彩虹計劃”系列活動,該計劃于2013年由華茂集團發起,旨在以教育、藝術、科技等公益力量助力鄉村振興。目前已在貴州、云南、新疆等地建成18所彩虹之家,惠及近6000名鄉村困境留守兒童。